冰与火之歌:信号塔下的两极温度

六月的中国西北边陲,

上演着大自然的冰火两重天。

 

     “太热了,胶鞋都要化了!吐鲁番盆地的地表温度飙升突破70℃,灼热的空气仿佛要将一切融化,通信工人正擦着额头的汗珠,远在帕米尔高原的塔什库尔干县红旗拉甫口岸,另一边的电信人却正经历着六月飞雪的严寒——“不敢碰铁,冻得粘上手都取不下来。截然不同的天地间,身着同样电信蓝的守护者们,正顶着各自的严酷考验,为着同一个使命而默默坚守:保障通信网络的安全畅通。

 

 

“火洲”吐鲁番,高温是每年夏季的必然挑战。为了确保承载着海量数据的通信干线在酷暑中稳定运行,中国电信新疆长途传输局吐鲁番分局的线路维护员们早已开始了他们的高温前巡检。清晨八点,室外气温已飙升至45℃,这仅仅是“烤”验的序曲。他们背负着沉重的路由探测仪等设备,每一步都踩在滚烫的沙石地上,胶鞋底甚至能感觉到微微发软变形。汗水如注,刚流下就被热浪蒸干,只留下刺眼的盐渍印在工装上。为了防止中暑,出发前喝一瓶藿香正气水成了必备功课;一天灌下十多瓶水,也难以缓解嘴唇干裂、嗓子冒火的煎熬。累了,就在稀少的阴凉处啃几口干馕;困了,就用冷水拍脸提神。他们仔细检查每一处光缆标识、标石、警示牌,探测路由埋深,不放过任何可能因高温引发的隐患。“越是高温越不能放松,干线关系千家万户。”整个夏天,他们的足迹踏遍2000多公里的戈壁荒漠山丘。

 

 

与此同时,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塔什库尔干县红旗拉甫口岸,严寒是另一种考验。这里的含氧量不足平原地区的一半,年平均气温仅3.3℃,极端低温可达零下40多摄氏度。六月突降的暴雪,让维护工作变得异常艰难。中国电信新疆长途传输局喀什分局的维护人员顶着刺骨的寒风和漫天飞雪,在能见度极低的环境下艰难行进。高原稀薄的空气让每一次呼吸都变得费力,简单的动作也会导致心跳加速、体力迅速消耗。严寒甚至剥夺了基本的补给——自热米饭因沸点过低难以煮熟,连生火做饭都成了难题。维护人员们裹紧衣帽,用冻僵的手拨开厚重的积雪,仔细检查每一段光缆、每一座杆塔。发现杆塔因积雪倾斜、光缆挂钩脱落或吊线松动等隐患,他们立刻投入抢修:冒着风雪攀爬冰冷的杆塔进行加固作业,挥动铁镐、铁锹挖掘坚硬如铁的冻土修复基础。每一次上杆,每一次挖掘,都是对体力和意志的极限挑战。

 

    中国电信新疆长途传输局吐鲁番分局通信人的坚守,换来了火洲通信网络的高可靠运行。这份稳定,如同甘泉般滋养着当地的经济命脉——葡萄产业。依靠稳定高效的通信网络,现代化的滴灌控制系统得以精准实施,远程墒情监测为科学种植提供依据。一串串饱满香甜的葡萄背后,是现代通信技术赋能智慧农业、助力农民增收致富的生动写照。通信网络的畅通,为这片古老绿洲注入了新的活力。

    而在曾经的通信孤岛塔县高原,喀什电信传输人的风雪逆行,则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信号不通的偏远村落热斯卡木村,如今架起了光缆,牧民们也能随时与外界联系。随着通信网络的完善,特别是机场通航后,高速网络让壮美的帕米尔风光、独特的塔吉克族文化得以跨越山海,通过直播、短视频等形式惊艳世界。畅通的通信网络,成为打开高原宝藏的钥匙,助力当地文旅产业蓬勃发展,为边陲百姓开辟了通往美好生活的新通道。

飞雪与热浪,是六月新疆大地上最极端的反差。但在这冰与火的极端同框中,吐鲁番的传输人用胶鞋丈量滚烫戈壁,塔县的传输人用冻僵的手指挑战风雪高原,他们胸膛里跳动的是同样滚烫的责任心,手中紧握的是同样神圣的使命——守护通信生命线。正是这遍布天山南北的蓝色身影,以汗水融化戈壁的酷热,用热血温暖高原的风雪,在天地两极之间,架起了一座座连接千山万水、沟通千家万户的坚固桥梁。他们的工装被烈日晒出盐渍,又被风雪打湿;脸庞被戈壁的风沙磨得黝黑,又被高原的紫外线灼得脱皮,但每次巡检时紧盯线路的眼神,始终如通信信号般坚定。这份坚守,无声却有力,平凡却伟大,让信号穿透极端气候,抵达每个需要连接的角落,让希望永不断线。

 

中国电信新疆长途传输局供稿